情感方面的短板决定我们人生的质量

在咨询室里,她的眼泪默默地流下来,冲破了她的眼妆,在脸上滑下一道黑线。她是一个完美到无可挑剔的女孩,她有着一双点漆般的眼睛,玲珑有致的身材,重要的是她举手投足都非常得体。

但此时,她想告诉我的是,这一切都是她的面具。面具下面是躲在墙角,向隅而泣的小女孩,她不知道该如何进入一段感情,她不能了解自己为什么总是受伤,她也无法明白,为什么她的爱总是有着相似的剧情。

一切的完美都是她在家庭以外的地方建构起来的,而当她开始爱的时候,她就陷入了恐慌,那是一个让她望而生畏的世界,没有人告诉她该如何辨别所爱,衡量所爱,爱其所爱,就像一只小狐狸,在没有学会真正捕猎之前就被推到了黑森林里。

“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人教会我怎么去爱。”她说。

不止一次,我遇到这样的小孩。她们要么过度成熟,要么过度幼稚,无论如何,她们的人生仿佛是木桶理论的缩影——短板决定我们幸福的水位。无论我们多出色,在情感方面的短板将决定我们的人生的质量。

在张爱玲的年代,女人的任务主要是如何成为一个婚姻中的成功者,所以你看她的小说里女人是如何绞尽脑汁地算计着找到一个靠谱的男人,把自己嫁掉。

当然,即使是如此,她也没有成功地进入到婚姻中去,而最终孤死于远洋异域。虽然我们可以说那时的女孩大多没办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她们一生的幸福取决于是否能抓稳一个男人。但总归有一个好处,那就是那时女人对于婚姻和情爱有非常多的研究。

当代的女人,比起张爱玲的年代乃至自己的父母辈都多了可以接触大把男人的机会,也拥有了张爱玲年代所无法比拟的自立能力。但是比起老时代女人,我们还是缺少了一些什么。

到底少了些什么?有时我接触港台女性,会发现她们与大陆女生的区别,似乎她们更中国化一些,而我们的大陆女性则普遍“美国化”。

当然,这也许是我的接触面太少的,一孔之见,但我想这和中国近百年的动荡的历史有关系,尤其是文革,它对中国文化有一种强烈的影响,那就是对情感文化的腰斩。为了追求理想主义,我们一度泯灭了人性。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是不常见的,过去的朝代更迭,在某种意义上没有在文化层面上对我们进行改造。

近百年来,中国被迫卷入全球一体化的浪潮。某种程度上,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也有某种必然,因为我们就像被输血的病人一样,即使血型相符,也会发生剧烈的排异反应。

在家庭的角度上,家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被消灭,以及工业化时代的忽然启动,是对中国家庭最大的影响,前者让中国的很多家庭失去了守望相助的家族系统的支持(在南方的一些地方,家族的文化还有生命力,但从全国的角度,尤其在城市里,家族的连接已经趋于式微。)

后者让很多家庭开始分化为更小的单元,核心家庭出现,更重要的是很多父母都开始成为“忙碌的一代”,她们都被繁忙的工作取代,尤其是母亲,家庭妇女在中国开始成为少数女性的选择。

我听很多人这样形容自己的父母:她们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的父母。什么是典型的“中国式”的父母?我看到的一个模板就是一对非常辛苦的父母,她们挣扎在生存线上,或者就算是有钱了,但心态依然是穷人。

对他们来说,物质的安全感是第一位的,因为我们近一个多世纪的中国人都生活在巨大的生存危机之中,“物质的安全”是人的安全的最底线,我们从祖父辈乃至曾祖父辈传递的都是对物质的极度的渴望。

所以不难看到我们的父母们会把大量的精力都用在建设外在的世界上面去,似乎外面的世界安全了才能有心思关注更“虚”的精神世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很好的说明了“仓廪足而知礼仪”的道理。而且父母那一代的婚姻爱情观也似乎无法适应当下的纷繁复杂的情感世界了。

我经常听到很多人如此形容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我和父母关系很好。”但如果你问她和父母关系如何好?她甚至无法继续说下去。“那么,当你有了麻烦和困难的时候,当你困惑的时候,你会找她们吗?”她们会说:“没有,我不想给家里人添麻烦,我不想让她们操心,我觉得他们帮不了我。”

父母的好,要么就是相敬如宾的疏远;要么就是只照顾生活,不管你的心情的“单行道”父母,也就是说,他们希望你按照他们的指令服从就可以,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甚至也无法理解来自你的内心的信息。

见得多了,我就开始觉得这是一个时代性的问题,尤其在当下的父母最担心的是孩子的智商问题,后来开始担心情商问题,但却不知道,决定情商和智商的真正的因素是情感的滋养,而这是无法靠学习班和夏令营实现的。

我还经常看到一种父母,这种父母正好是是疏远型父母的反面。在这样的家庭的孩子,往往会感觉到窒息感,因为对她们最痛苦的不在于父母的缺少关注,而是时刻生活在父母的过度关注中。

对她们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迷茫如何生活,而是如何挣扎着走出父母的世界,好拥有自己的世界,但即使她们来到自己的世界,发现自己的能力都是围绕如何应对父母的干预而建立的,该如何以自己为中心生活,成了她们巨大的危机。

所以,我们当下的社会盛产两种孩子,一种是生活在荒原的孩子,她们必须独自长大,缺少父母的情感的教育,她们会小心翼翼地看着别人如何谈恋爱,因为在她们的经验中,是不懂什么是情感的。

有一个人在博客上给我留言:当有一次她的手机丢了,妈妈找了她很久,她问妈妈为什么找她,妈妈说:“你是我的女儿,当妈的当然要操心你了。”这句话让她很“震撼”。对她来说,这是她第一次从妈妈的嘴里得到确认,那就是妈妈还是爱她的。但那时已经是大学时代了。

在此之前,她不知道什么是情感,在看到同学和父母撒娇的场景,她才知道原来全世界的孩子是不一样的,这种荒凉不是每个家庭都会有的。

她们需要有人手把手地教会她们如何去爱。

另一种是挣扎在水中的孩子,对她们来说最痛苦莫过于没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索自己的世界,她们需要抗衡父母强行灌输的爱情婚姻观,但问题是她们没有更新的思想武器,她们是破坏者,但却不知道如何建立一个真正幸福的的感情。
@声明:用户在本网站发布的内容仅为发布者个人的立场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立场或观点。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布内容负责,因发布内容引发的一切纠纷,由该内容的发布者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网站有权利对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相应处置。如内容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相关推荐
  • " 我们和好吧。 "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叫 " 情侣吵架谁先道歉 " ,詹青云说: " 真正能讲明白道理的沟通,起始于我们双方,都站到了同一边,而不是对立面。 " 的确,恋爱中的两个人应该是站在同一战线上的战友,而不是两个战营里的敌人,如果 ...

  • 你决定和他“发生关系”了,现在你后悔了吗?

    怎样能不后悔和他发生关系? 最近一个新报名的学员让我很生气,她是那种性子很软,很乖很温柔的女生,被刚刚交往2周的男朋友,随便一哄就和他“发生关系”了。 最重要的是——她其实不想!她当时很担心之后可能很糟的连锁反 ...

  • 男人“情感”背后的潜台词,要这么听才能懂!

    史达尔说过,爱情是女人一生的历史,而只是男人一生中的一段插曲。 这就是面对爱情,男人往往更加主动,而女人则更加沉稳,男人是追求新鲜感的生物,对于插曲更是喜欢主动追逐。 而女人则视爱情如命,只有得到足够的安全感, ...

  • 我这样“回应”了他,我们就结婚了!

    01 你是在找“安全感”,还是不敢相信他 我叫小雪,今年29岁,我和我男朋友小华在一起已经4年了,小华是那种很阳光的大男孩,开朗线上,对我也很好,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很开心,几乎不怎么吵架,每次我们冷战,也都是他主动来找 ...

  • 幸媛情感导师子文:识别男人套路,拒绝自苦人生!

    导语:在开始今天的访谈之前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会如何描述自己的性格? 或许你会说自己善解人意人见人爱,也可能说自己性格暴躁爱哭爱闹,除此之外还有粗心、马虎、开朗、乐观等等一些词汇。 这些都是大家的性格特征,并无 ...

  • 我们到此为止吧。

    上周和朋友逛街,走进Nike,看到鞋墙上右下角那双很热门的鞋,我突然想到曾经为了买到这双鞋攒了很久的钱,起个大早去排队抽签,打算送给他当生日礼物。 我恍惚了一下,明明是几个月前的事情,没想到再想起,突然觉得好遥远。 ...

  • " 遗憾吗?我们谁也没有等谁。 "

    上周突然下雨,雨过之后街上的地砖上都是积水,水坑里面倒映出高楼、电缆、长椅,我突然想起了那句我很喜欢的歌词:你知道就算大雨让这座城市颠倒,我会给你怀抱。 有人说,听歌听到最后,听的都是和自己有关的记忆碎片,开心 ...

  • 我们,总要和握不住的东西说再见。

    你知道吗? " 嗯 " 和 " 嗯嗯 " 不一样, " 好吧 " 和 " 好的呀 " 不一样。 " 是的 " 和 " 是的呢 " 不一样, " 怎么了 " 和 " 怎么了呀 " 不一样。 虽然这些看上去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但那些语气词里的小细节,却藏着一 ...

  • 或许换个时间,我们真的合适

    我和你分手之后,总是想起之前看到过的那句话:" 爱情就像一场舞会,教会你最初舞步的人,未必能陪你走到散场。 " 后来的很多年里,我常常想起这句话,感慨它的精准。 是啊,有些人只有相遇的 " 缘 " ,却没有在一起的 " 分 ...

  • 你还有遗憾吗?关于我们。

    身边从小玩儿到大的几个朋友陆续结婚的时候,我有一瞬间在感慨,我是不是选错路了? 如果我一毕业就在老家工作,现在结婚生子的队伍里是不是也有我。 守在家人身边,有朝南的大房子,过上二人世界,周末约上三五好友相聚,日 ...

  •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